為了在5類雙絞線上實現千兆的傳輸速率,以PAM-5編碼為基礎的
“超5類”技術(5E)應運而生,但該技術對電氣參數提出了相應的
要求,并不是所有的5類線均可支持。因此,如果確實需要千兆網
應用,而且布線工程尚處選型階段,采用“5E”也許并非上策。
“寬帶”布線仍是以5類或“超5類”(5E)技術的應用為熱
點。最初,在北美開發千兆以太網時,意圖是在現有的5類雙絞線
上運行。但在實際操作中人們發現,并非所有的5類線纜均可以運
行千兆以太網。產品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電氣性能是否滿足千
兆以太網所需的4對芯全雙工傳輸要求。因此,許多廠商把可以運
行千兆以太網的產品冠以“增強型” (Enhanced Cat 5)推向市
場,“增強型5類”簡稱為:“5E”,也被人們統稱為“超5
類”。
以何支持千兆
在實際應用中,帶寬經常與數據傳輸速率混淆,國際標準化組織采用帶寬作為衡量和劃分布線系統的
依據,用Hz作單位,不用bps作單位。和所有通信系統一樣,衡量一個布線系統信息傳輸能力的客觀參數是
帶寬,信道的可用帶寬是最重要的傳輸參數之一,帶寬是否符合要求,是實現一定的數據傳輸速率的基本
條件。對于布線系統支持的網絡應用來說,它是由信道的NEXT值與衰減量差3dB時的最低頻率決定的。
數據信號在通過線纜進行傳輸時,網絡設備先對其進行編碼調制,因此,在線纜上傳輸信號的頻率并
不等于數據的傳輸速率,與編碼方法有關。利用高級的編碼方案,可以使數據信號在較低的帶寬上傳輸。
例如:100Mbps的數據傳輸速率,當使用2級編碼方案(如:NRZI)時,需要的傳輸帶寬是62.5MHz;當使用3級
編碼方案(如MLT-3)時,需要的傳輸帶寬只有31.25MHz。如何在5類雙絞線上實現1000Mbps的傳輸速率,IEE
E 802.3ab委員會最終決定采用一種被稱為脈沖幅度調制(PAM-5)的編碼。
符合現有5類標準要求的雙絞線工作于半雙工時(即一對線用于發送,另一對線用于接收數據時),兩
對線具有100MHz可用帶寬。而4對芯都工作于全雙工模式時(即每一對線都被用于兩個收發信機之間的雙向
傳輸),通過某對線進行數據信號接收的站點,會同時受到來自另3對線的信號串擾。在線路的兩端,對每
一對線都要進行串擾疊加計算,如果最差線對的功率和串擾達到增強型5類標準的要求,則每對線傳輸帶寬
為100MHz,4對芯共具有400MHz可用帶寬,千兆以太網的設計運行頻帶正是400MHz。
注意把握指標
“5E”系統的部分指標限值見表所示。
這些指標是指在含有4個連接頭的最壞情形下的信道性能。ELFEXT(Equal Level Far End Cross talk)
是在接收端去除傳輸信號衰減后得到的一個等電平比較的遠端串音;RL(Return Loss)是由于布線系統的元
器件互相不匹配而導致的反射信號,從而干擾原傳輸信號,不僅要求雙絞線的鏈路阻抗應該很一致,而且
也對接插件的匹配有嚴格的要求;PS NEXT實際上是一種計算式,其值是由4對芯中的3對線對另一對線的串
擾的代數和推導出來的,如果最差線對的PSNEXT達到標準所規定的要求,那末就具有支持千兆應用的潛
力。
由于千兆以太網是在4對線上全雙工傳輸,PS ELFEXT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PS NEXT、PS ACR和延遲扭
曲等都成為必須考慮的參數。對于這種高速率應用,用戶要注意把握“5E”布線的系統指標。否則,可能
會“欲速則不達”。
“5E”并非上策
為了在4對芯上透過“5E”實現千兆的傳輸速率,采用了PAM-5編碼,并且對電氣參數提出了相應的要
求。盡管如此,5類線纜畢竟存在有需要電子設備容忍或補償的缺陷,包括NEXT、FEXT等,還要考慮外部串
音干擾。在網絡設備的PHY(物理層)芯片上,用于克服5類線纜性能局限性的晶體管數量超過了總數的50%。
PHY的集成度高、技術復雜,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生產廠商掌握該技術,產品價格昴貴。因此,如果確實需
要千兆網應用,而且布線工程尚處在選型階段,采用“5E”并非上策。如同快速以太網(100Mbps)一樣,
今天有誰會去采用4對芯3類線纜(100Base—T4),而將5類線纜(100Base—TX)擱置一邊呢?也就是說,
對于采用了“5E”布線的用戶來說,到了很需要千兆網應用到桌面的時候,只好采購高價的網絡設備在“5
E”上運行。這就要求用戶必須更加注意選用真正的“5E”,并且選擇真正能夠規范設計和施工的布線承包
商。
應用決定布線
從用戶的角度,在選擇產品時需要冷靜地考慮一下:是否真正需要。選擇何種布線系統,最佳考慮還是
由應用決定。
目前,千兆以太網主要是作為網絡主干用,很難說什么時候真正普遍用于水平子系統到桌面,恐怕到
了那時候,用什么產品情況又變了。因為銅纜終將無法超越自身的帶寬、傳輸距離和電磁干擾的限制,替
代它的仍將是光纖,或者是未來的某種傳輸介質。
記得快速以太網設備于1993年投入使用,其標準是在1994年出臺,基于快速以太網的普遍應用就出現
得更晚了。近年來,對于千兆網來說也如此,真正的千兆級到桌面應用甚少,這些都表明技術及其標準的
出現與實際應用的需要之間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間隔。應當從實際出發對信息網絡的發展趨勢有一個正
確預測,選擇合適的布線產品。
6類一定好?
廠商并推的千兆布線產品:一是5E;二是6類。以上對于5/5E類布線論述的觀點,也適合于6類。即:Σc
at 6 ≠ Cat 6 Σ;測試NEXT必須在兩端進行;布線不應采用“全6類”;千兆網采用6類布線也并非上策
等等。
現在雖說也有廠家將線徑加大,推出自稱的“超6類”,但是業界的共識是,6類已是UTP技術的極限。
眾所周知,極限技術難免有它的脆弱性。相比之下,何不巧用光纖?
在筆者看來,光纖、銅纜(5類或超5類)適當并用到桌面,是明智的選擇,千兆及其以上數據布線盡量
采用光纖,例如光纖從干線延伸到區域,使光纖離桌面盡可能靠近,采用高性價比的光電轉換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