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綜合布線的發展過程
回顧歷史,綜合布線的發展與建筑物自動化系統密切相關。傳統布線如電話、計算機局域網都是各自獨立
的。各系統分別由不同的廠商設計和安裝,傳統布線采用不同的線纜和不同的終端插座。而且,連接這些不
同布線的插頭、插座及配線架均無法互相兼容。辦公布局及環境改變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需要調整辦公設
備或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需要更換設備時,就必須更換布線。這樣因增加新電纜而留下不用的舊電纜,天長日
久,導致了建筑物內一堆堆雜亂的線纜,造成很大的隱患。維護不便,改造也十分困難。
隨著全球社會信息化與經濟國際化的深人發展,人們對信息共享的需求日趨迫切,就需要一個適合信息時代
的布線方案。
美國電話電報(AT&T)公司的貝爾(Bell)實驗室的專家們經過多年的研究,在辦公樓和工廠試驗成功的基礎
上,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率先推出SYSTIMATMPDS(建筑與建筑群綜合布線系統),現時已推出結構化布線系統S
CS。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50311-2000命名為綜合布線GCS(Generic cabling system)。
綜合布線是一種預布線,能夠適應較長一段時間的需求。
2.綜合布線的特點
綜合布線同傳統的布線相比較,有著許多優越性,是傳統布線所無法相比的。其特點主要表現在它具有兼容
性、開放性、靈活性、可靠性、先進性和經濟性。而且在設計、施工和維護方面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方
便。
(1)兼容性:綜合布線的首要特點是它的兼容性。所謂兼容性是指它自身是完全獨立的而與應用系統相對無
關,可以適用于多種應用系統。
過去,為一幢大樓或一個建筑群內的語音或數據線路布線時,往往是采用不同廠家生產的電纜線、配線插座
以及接頭等。例如用戶交換機通常采用雙絞線,計算機系統通常采用粗同軸電纜或細同軸電纜。這些不同的
設備使用不同的配線材料,而連接這些不同配線的插 頭、插座及端子板也各不相同,彼此互不相容。一旦
需要改變終端機或電話機位置時,就必須敷設新的線纜,以及安裝新的插座和接頭。
綜合布線將語音、數據與監控設備的信號線經過統一的規劃和設計,采用相同的傳輸媒體、信息插座、交連
設備、適配器等,把這些不同信號綜合到一套標準的布線中。由此可見,這種布線比傳統布線大為簡化,可節
約大量的物資、時間和空間。
在使用時,用戶可不用定義某個工作區的信息插座的具體應用,只把某種終端設備(如個人計算機、電話、視
頻設備等)插人這個信息插座,然后在管理間和設備間的交接設備上做相應的接線操作,這個終端設備就被接
入到各自的系統中了。
(2)開放性:對于傳統的布線方式,只要用戶選定了某種設備,也就選定了與之相適應的布線方式和傳輸媒
體。如果更換另一設備,那么原來的布線就要全部更換。對于一個已經完工的建筑物,這種變化是十分困難
的,要增加很多投資。
綜合布線由于采用開放式體系結構,符合多種國際上現行的標準,因此它幾乎對所有著名廠商的產品都是開
放的,如計算機設備、交換機設備等;并對所有通信協議也是支持的,如ISO/IEC8802-3,ISO/IEC8802-5等。
(3)靈活性:傳統的布線方式是封閉的,其體系結構是固定的,若要遷移設備或增加設備是相當困難而麻煩
的,甚至是不可能。
綜合布線采用標準的傳輸線纜和相關連接硬件,模塊化設計。因此所有通道都是通用 的。每條通道可支持
終端、以太網工作站及令牌環網工作站。所有設備的開通及更改均不需要改變布線,只需增減相應的應用設
備以及在配線架上進行必要的跳線管理即可。另外,組網也可靈活多樣,甚至在同一房間可有多用戶終端,以
太網工作站、令牌環網工作站并存,為用戶組織信息流提供了必要條件。
(4)可靠性:傳統的布線方式由于各個應用系統互不兼容,因而在一個建筑物中往往要有多種布線方案。因
此建筑系統的可靠性要由所選用的布線可靠性來保證,當各應用系統布線不當時,還會造成交叉干擾。
綜合布線采用高品質的材料和組合壓接的方式構成一套高標準的信息傳輸通道。所有線槽和相關連接件均
通過ISO認證,每條通道都要采用專用儀器測試鏈路阻抗及衰減率,以保證其電氣性能。應用系統布線全部采
用點到點端接,任何一條鏈路故障均不影響其它鏈路的運行,這就為鏈路的運行維護及故障檢修提供了方便,
從而保障了應用系統的可靠運行。各應用系統往往采用相同的傳輸媒體,因而可互為備用,提高了備用冗
余。
(5)先進性:綜合布線,采用光纖與雙絞線混合布線方式,極為合理地構成一套完整的布線。
所有布線均采用世界上最新通信標準,鏈路均按八芯雙絞線配置。5類雙絞線帶寬可達100MHz,6類雙絞線帶
寬可達200MHz。對于特殊用戶的需求可把光纖引到桌面(Fiber To The Desk)。語音干線部分用鋼纜,數
據部分用光纜,為同時傳輸多路實時多媒體信息提供足夠的帶寬容量。
(6)經濟性:綜合布線比傳統布線具有經濟性優點,主要綜合布線可適應相當長時間需求,傳統布線改造很費
時間,耽誤工作造成的損失更是無法用金錢計算。
通過上面的討論可知,綜合布線較好地解決了傳統布線方法存在的許多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
對信息資源共享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尤其以電話業務為主的通信網逐漸向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過渡,越來
越重視能夠同時提供語音、數據和視頻傳輸的集成通信網。因此,綜合布線取代單一、昂貴、復雜的傳統布
線,是"信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綜合布線系統
綜合布線系統應是開放式結構,應能支持電話及多種計算機數據系統,還應能支持會議電視、監視電視等系
統的需要。
綜合布線系統可劃分成六個子系統
●工作區子系統;
●配線(水平)子系統;
●干線(垂直)子系統;
●設備間子系統;
●管理子系統;
●建筑群子系統。
2023/2/2 綜合布線技術基礎
127.0.0.1/Article/78.html 3/13
智能建筑與智能建筑園區的工程設計
應根據實際需要,可選擇以下三種類型的綜合市線
智能建筑與智能建筑園區的工程設計
應根據實際需要,可選擇以下三種類型的綜合市線系統:
(1)基本型:適用于綜合布線系統中配置標準較低的場合,用銅芯雙絞線電纜組網。基本型綜合布線系統配
置如下:
●每個工作區有一個信息插座;
●每個工作區的配線電纜為1條4對雙絞線電纜;
●采用夾接式交接硬件;
●每個工作區的干線電纜至少有1對雙絞線。
(2)增強型:適用于綜合布線系統中中等配置標準的場合,用 銅芯雙絞電纜組網。增強型綜合布線系統配
置如下:
●每個工作區有2個或以上信息插座;
●每個工作區的配線電纜為2條4對雙絞電纜;
●采用夾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
●每個工作區的干線電纜至少有2對雙絞線。
(3)綜合型,適用于綜合布線系統中配置標準較高的場合,用光纜和銅芯雙絞電纜混合組網。綜合型綜合布線
系統配置應在基本型和增強型綜合布線系統的基礎上增設光纜系統。
綜合布線系統應能滿足所支持的數據系統的傳輸速率要求,并應選用相應等級的纜線和傳輸設備。
綜合布線系統應能滿足所支持的電話、數據和電視系統的傳輸標準要求。
綜合布線系統的分級和傳輸距離限值應符合表1所列的規定。
注:①100m距離包括連接軟線/跳線、工作區和設備區接線在內的10m允許總長度,鏈路的技術條件按90m水
平電纜,7.5m長度的連接電纜及同類的3個連接器來考慮。如果采用綜合性的工作和設備區電纜附加總長度
不大于7.5m,則此類用途是有效的。
②3000m是國際標準范圍規定的極限,不是傳輸媒體極限。
③當距離大于水平電纜子系統中的長度100m,應協商可行的應用標準。
④系統分級E因為尚未正式出臺,表內未列出。但是由于D級E及E級在市場上已大量應用,因此在下面的各表
格中予以列出有關指標僅供參考。
綜合布線系統的組網和各段線纜的長度限值應符合圖1所示的規定:
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選用的電纜、光纜、各種連接電纜、跳線,以及配線設備等所有硬件設施,均應符
合 ISO/IEC 11801:1995(E)國際標準的各項規定,確保系統指標得以實施。
綜合和線系統應設置漢顯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人工登錄與綜合布線系統相關的硬件設施的工作狀態信息,
這些狀態信息包括:設備和纜線的用途和使用部門、組成局域網的拓撲結構、傳輸信息速率、終端設備配
置狀況、占用硬件編號和色標、鏈路的功能和各項主要特征參數、鏈路的完好狀況和故障記錄等內容。還
應登錄設備位置和纜線走向內容以及建筑物名稱、位置、區號、樓層號和房間號等內容。
在系統設計時,全系統所選的纜線、連接硬件、跳線、連接線等必須與選定的類別相一致。如采用屏蔽措施
時,則全系統必須都按屏蔽設計。
三、系統指標
綜合布線系統鏈路傳輸的最大衰減限值,包括兩端的連接硬件、跳線和工作區連接電纜在內,應符合表2的規
定:
注:要求將各點連成曲線后,測試的曲線全部應在標準曲線的限值范圍之內。
綜合布線系統任意兩線對之間的近端串音衰減限值,包括兩端的連接硬件、跳線和工作區連接電纜在內(但
不包括設備連接器),應符合表3的規定:
注:①所有其它音源的噪聲應比全部應用頻率的串音噪聲低10dB。
②在大多數主干電纜中,最壞線對的近端串音衰減值,應以功率累計數來衡量。
③橋接分岔或多組合電纜,以及連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電纜,任一對稱電纜組或單元之間的近端串音衰減至
少要比單一組合的4對電纜的近端串音衰減好一個數值Δ。
Δ=6dB+10Lg(n+1) dB
式中:n為電纜中非光纖的對稱電纜組數
綜合布線系統中任一電纜接口處的反射衰減限值,應符合表4的規定:
綜合布線系統鏈路衰減與近端串音衰減的比率(ACR),應符合表5的規定:
注:①ACR(dB)=an(dB)-a(dB)
式中:an--任意兩線對間的近端串音衰減值
a--鏈路傳輸的衰減值
②本表所列的ACR值優于計算值,在衰減和串音衰減之間允許有一定限度的權衡選擇,其選擇范圍如表6所
示。
綜合布線系統線對的直流環路電阻限值,當系統分級和傳輸距離在表1規定的情況下,應符合表7的規定:
注:①100Ω雙絞電纜的直流環路電阻值應為 19.2Ω/100m;
②150Ω雙絞電纜的直流環路電阻值應為12Ω/100m。
綜合布線系統線對的傳播延遲限值,應符合表8的規定:
注:配線(水平)子系統中的最大傳播延遲不得超過lμs。
綜合布線系統的縱向差分轉換衰減(平衡)限值,應符合表9的規定:
注:縱向差分轉換衰減的測試方法正在研究。
綜合布線系統的相鄰線對綜合近端串擾(Power sum)限值應符合表10的規定:
相鄰線對綜合近端串擾(Power sum)其值為在4對雙絞線的一側,3個發送信號的線對向另一相鄰接收線對產
生串擾的總和近端串擾值。
N4=?N12+N22+N32,N1,N2,N3分別為線對1、線對2、線對3對線對4的近端串擾值
綜合布線系統的等郊遠端串擾損耗(ELFEXT)限值應符合表11的規定;
等效遠端串擾損耗 ELFEXT 系指遠端串音損耗與線路傳輸衰減差。
從鏈路近端線纜的一個線對發送信號,該信號經過線路衰減,從鏈路遠端干擾相鄰接收線時,定義該遠端串擾
值為FEXT,FEXT是隨鏈路長度(傳輸衰減)而變化的量。
定義:ELFEXT=FEXT-A(A為受串擾接線對的傳輸衰減)
綜合布線遠端等效串擾總和PSELFEXT限值應符合表12的規定;
綜合布線線對間傳播時延差規定以同一纜線中信號傳播時延最小的線對的時延值作為參數,其余線對與參數
線對時延差值不得超過45ns。若線對間時延差超過該值,在鏈路高速傳輸數據下4個線對同時并行傳輸數據
信號時,將造成數據幀結構嚴重破壞。
綜合布線最小回波損耗值應符合表13的規定;
回波損耗系指由線纜特性阻抗和鏈路接插件偏離標準值導致功率反射引起。RC為輸入信號幅度和由鏈路反
射回來的信號幅度的差值。
綜合布線鏈路脈沖噪聲電平由大功率設備間斷性啟動對布線鏈路帶來的電沖擊干擾,綜合布線鏈路在不連接
有源器械和設備情況下,高于200MV的脈沖噪聲發生個數的統計,測量2分鐘捕捉脈沖噪聲個數不大于10個。
綜合布線背景雜訊噪聲
由一般用電器械帶來的高頻干擾、電磁干擾和雜頻競頻低幅干擾,布線鏈路在不連接有源器械及設備情況
下,雜訊噪聲電平應≤-30dB。
綜合布線接地系統安全檢驗
綜合布線系統采用屏蔽措施時,必須有良好的接地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保護地線的接地電阻值,單獨設置接地體時,不應大于4Ω;采用聯合接地體時,不應大于1Ω。
(2)采用屏蔽布線系統時,所有屏蔽層應保持連續性。
(3)采用屏蔽綜合布線系統時,屏蔽層的配線設備(FD或BD)端必須良好接地,用戶端(終端設備)視具體情況
接地,兩端的接地應連接至同一接地體。若接地系統中存在兩個不同的接地體時,其接地電源差不應大于1v
r.m.s(有效值)
(4)采用屏蔽布線系統時,每一樓層的配線柜都應采用適當截面的銅導線單獨布線至接地體,也可采用豎井內
集中用銅排或粗銅線引到接地體,導線或銅導體的截面應符合標準。接地導線應接成樹狀結構的接地網,避
免構成直流環路。
(5)綜合布線的電纜采用金屬槽道或鋼管敷設時,槽道或鋼管應保持連續的電氣連接,并在兩端應有良好的接
地。
(6)屏蔽線纜屏蔽層接地兩端測量鏈路屏蔽線、屏蔽層與兩端接地電流差≤5v。
綜合布線系統光纜波長窗口的各項參數,應符合表14的規定:
注:①多模光纖:芯線標稱直徑為62.5/125μm或50/125μm;
850nm波長時最大衰減為3.5dB/km;最小模式帶寬為200MHzkm;
1300nm波長時最大衰減為ldB/km;最小模式帶寬為500MHzkm。
②單模光纖:芯線應符合IEC793-2,型號BI和ITU-T G.652標準;
1310nm和 1550nm波長時最大衰減為ldB/km;截止波長應小于1280nm;
1310nm時色散應≤6PS/km.nm;1550nm時色散應≤20PS/km.nm。
③光纖連接硬件:最大衰減0.5dB;最小反射衰減:多模20dB,單模26dB。
綜合布線系統的光纜,在表14規定各項參數的條件下,光纖鏈路可允許的最大傳輸距離,應符合表15的規定:
注:①表中規定的鏈路長度,是在采用符合表10.13規定的光纜和光纖連接硬件的條件下,允許的最大距
離。
②對于短距離的應用場合,應插入光衰減器,保證達到表中規定的衰減值。
綜合布線系統多模光纖鏈路的最小光學模式帶寬,應符合表16的規定:
表16 多模光纖鏈路的光學模式帶寬表
注:單模光纖鏈路的光學模式帶寬,ISO/IEC 11801:1995(E)尚未作出規定。
綜合布線系統光纖鏈路任一接口的光學反射衰減限值,應符合表17的規定:
綜合布線系統的纜線與設備之間的相互連接應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與不平衡的轉換適配。特性阻抗的分類
應符合100Ω、150Ω兩類標準,其允許偏差值為 ±15Ω(適用于頻率>1MHz)。
綜合布線測試連接方式定義
水平布線測試連接方式
(1)基本鏈路方式(Basic Link)
這是工程承包商采用的連接方式。該方式包括:最長90m的端間固定連接水平纜線和在阿端的接插件:一端
為工作區信息插座,另一端為樓層配線架、跳線板插座及連接兩端接插件的兩條2m長的測試線。基本鏈路方
式如圖2所示
(2)永久鏈路方式(Permanent Link)
永久鏈路方式供安裝人員和數據電信用戶用來認證永久安裝電纜的性能,今后將替代基本鏈路方式。永久鏈
路信道由90m水平電纜和1個接頭,必要時再加1個可選轉接/匯接頭組成.永久鏈路配置不包括現場測試儀插
接軟線和插頭。如圖3所示。
(3)通道鏈路方式(Channel)
通道鏈路用戶連接方式,該方式用以驗證包括用戶終端連接線在內的整體通道的性能。
通道連接包括:最長90m的水平線纜、一個信息插座、一個靠近工作區的可選的附屬轉接連接器、在樓層配
線間跳線架上的兩處連接跳線和用戶終端連接線,總長不得長于1OOm(設備到通道兩端的連接線不包括在通
道定義之內)。通道鏈路方式如圖4所示。
在實際測試中,選擇哪一種連接方式應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工程驗收測試6類以下建議選擇基本鏈路方式,因
為以前規定數據是基本鏈路數據,6類以上則使用永久鏈路方式,而通道鏈路方式是連接網絡設備以后的測試
方式,是真正反映傳輸鏈路情況的測試方式。
4)水平布線光纜測試連接方式
水平布線光纜測試連接方式如圖5所示。
樓宇內主干布線
樓宇內主干線使用大對數對稱線纜小于90m時,可采用水平布線測試連接方式的基本、永久、信道鏈路方式
進行測試。
樓宇內主干線使用單模、多模光纜布線時可采用水平布線光纜測試連接方式。
樓宇內主干布線測試起點為樓層配線架,測試終點為樓宇電話及計算機網絡的樓宇總配線架。
四、工作區子系統
一個獨立的需要設置終端的區域宜劃分為一個工作區,工作區子系統應由配線(水平)布線系統的信息插座,
延伸到工作站終端設備處的連接電纜及適配器組成。如圖6所示。一個工作區的服務面積可按5~10m2估算,
每個工作區設置一個電話機或計算機終端設備,或按用戶要求設置。
工作區的每一個信息插座均宜支持電話機、數據終端、計算機、電視機及監視器等終端的設置和安裝。
工作區適配器的選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在設備連接器處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連接器時,可以用專用電纜或適配器;
●當在單一信息插座上開通ISDN業務時,宜用網絡終端適配器;
●在配線(水平)子系統中選用的電纜類別(媒體)不同于圖6工作區子系統
設備所需的電纜類別(媒體)時,宜采用適配器;
●在連接使用不同信號的數模轉換或數據速率轉換等相應的裝置時,宜采用適配器;
●對于網絡規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適配器;
●根據工作區內不同的電信終端設備可配備相應的終端適配器。
五、配線(水平)子系統
配線子系統宜由工作區用的信息插座,每層配線設備至信息插座的配線電纜、樓層配線設備和跳線等組成。
如圖7所示。
圖7配線(水平)子系統
配線子系統應根據下列要求進行設計:
●根據工程提出近期和遠期的終端設備要求;
●每層需要安裝的信息插座數量及其位置;
●終端將來可能產生移動、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詳細情況;
●一次性建設與分期建設的方案比較。
配線子系統宜采用4對雙絞電纜。配線子系統在有高速率應用的場合,宜采用光纜。配線子系統根據整個綜
合布線系統的要求,應在二級交接間、交接間或設備間的配線設備上進行連接,以構成電話、數據、電視系
統并進行管理。
配線電纜宜選用普通型銅芯雙絞電纜。
綜合布線系統的信息插座宜按下列原則選用:
①單個連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基本型系統;
②雙個連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增強型系統;
一個給定的綜合布線系統設計可采用多種類型的信息插座。
配線子系統電纜長度應在90m以內。
信息插座應在內部做固定線連接。
六、干線(垂直)子系統
干線子系統應由設備間的配線設備和跳線以及設備間至各樓層配線間的連接電纜組成。
在確定干線子系統所需要的電纜總對數之前,必須確定電纜話音和數據信號的共享原則。對于基本型每個工
作區可選定1對,對于增強型每個工作區可選定2對雙絞線,對于綜合型每個工作區可在基本型和增強型的基
礎上增設光纜系統。
應選擇干線電纜最短、最安全和最經濟的路由。宜選擇帶門的封閉型通道敷設干線電纜。
干線電纜可采用點對點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遞減端接以及電纜直接連接的方法。
如果設備間與計算機機房處于不同的地點,而且需要把話音電纜連至設備間,把數據電纜連至計算機房,則宜
在設計中選取不同的干線電纜或干線電纜的不同部分來分別滿足不同路由干線(垂直)子系統話音和數據的
需要。當需要時,也可采用光纜系統予以滿足。
七 、設備間子系統
設備間是在每一幢大樓的適當地點設置進線設備、進行網絡管理以及管理人員值班的場所。設備間子系統
應由綜合布線系統的建筑物進線設備、電話、數據、計算機等各種主機設備及其保安配線設備等組成。
設備間內的所有進線終端宜采用色標區別各類用途的配線區。
設備間位置及大小根據設備的數量、規模、最佳網絡中心等內容,綜合考慮確定。
八、管理子系統
管理子系統設置在每層配線設備的房間內。管理子系統應由交接間的配線設備,輸入/輸出設備等組成。管
理子系統也可應用于設備間子系統。
管理子系統宜采用單點管理雙交接。交接場的結構取決于工作區、綜合布線系統規模和選用的硬件。在管
理規模大、復雜、有二級交接間時,才設置雙點管理雙交接。在管理點,宜根據應用環境用標記插入條來標
出各個端接場。
交接區應有良好的標記系統,如建筑物名稱、建筑物位置、區號、起始點和功能等標志。
交接間及二級交接間的配線設備宜采用色標區別各類用途的配線區。
交接設備連接方式的選用宜符合下列規定:對樓層上的線路進行較少修改、移位或重新組合時,宜使用夾接
線方式;在經常需要重組線路時宜使用插接線方式。
在交接場之間應留出空間,以便容納未來擴充的交接硬件。
九、建筑群子系統
建筑群子系統由兩個及兩個以上建筑物的電話、數據、電視系統組成一個建筑群綜合布線系統,包括連接各
建筑物之間的纜線和配線設備(CD),組成建筑群子系統。
建筑群子系統宜采用地下管道敷設方式。管道內敷設的銅纜或光纜應遵循電話管道和入孔的各項設計規
定。此外安裝時至少應預留1~2個備用管孔,以供擴充之用。
建筑群子系統采用直埋溝內敷設時,如果在同一溝內埋入了其他的圖像、監控電纜,應設立明顯的共用標
志。
電話局來的電纜應進入一個阻燃接頭箱,再接至保護裝置。
十、光纜傳輸系統
當綜合布線系統需要在一個建筑群之間敷設較長距離的線路,或者在建筑物內信息系統要求組成高速率網
絡,或者與外界其它網絡特別與電力電纜網絡一起敷設有抗電磁干擾要求時,宜采用光纜作為傳輸媒體。光
纜傳輸系統應能滿足建筑與建筑群環境對電話、數據、計算機、電視等綜合傳輸要求,當用于計算機局域網
絡時,宜采用多模光纜;作為遠距離電信網的一部分時應采用單模光纜。
綜合布線系統的交接硬件采用光纜部件時,設備間可作為光纜主交接場的設置地點。干線光纜從這個集中的
端接和進出口點出發延伸到其它樓層,在各樓層經過光纜級連接裝置沿水平方向分布光纜。
光纜傳輸系統應使用標準單元光纜連接器,連接器可端接于光纜交接單元,陶瓷頭的連接應保證每個連接點
的衰減不大于0.4dB。塑料頭的連接器每個連接點的衰減不大于0.5dB。
綜合布線系統宜采用光纖直徑 62.5μm光纖包層直徑 125μm 的緩變增強型多模光纜,標稱波長為850nm
或1300nm;也可采用標稱波長為1310nm或1550nm的單模光纜。
光纜數字傳輸系統的數字系列比特率、數字接口特性,應符合如下系列規定:
(1)PDH數字系列比特率等級應符合國家標準 GB4110-83《脈沖編碼調制通信系統系列》的規定,如表18所
示。
(2)數字接口的比特率偏差、脈沖波形特性、碼型、輸入口與輸出口規范等,應符合國家標準GB7611-87
《脈沖編碼調制通信系統網絡數字接口參數》的規定。
光纜傳輸系統宜采用松套式或骨架式光纖束合光纜,也可采用帶狀光纖光纜。
光纜傳輸系統中標準光纜連接裝置硬件交接設備,除應支持連接器外,還應直接支持束合光纜和跨接線光
纜。
各種光纜的接續應采用通用光纜盒,為束合光纜、帶狀光纜或跨接線光纜的接合處提供可靠的連接和保護外
殼。通用光纜盒提供的光纜入口應能同時容納多根建筑物光纜。
十一、電源、防護及接地
1.電源
(1)設備間內安放計算機主機時,應按照計算機主機電源要求進行工程設計。
(2)設備間內安放程控用戶交換機時應按照《工業企業程控用戶交換機工程設計規范》CECS 09:89進行工
程設計。
(3)設備間、交接間應采用可靠的交流220V、50Hz電源供電。
2.電氣防護及接地
(1)綜合布線網絡在遇有下列情況時,應采取防護措施:
a)在大樓內部存在下列的干擾源,且不能保持安全間隔時:
●配電箱和配電網產生的高頻干擾;
●大功率電動機電火花產生的諧波干擾;
●熒光燈管,電子啟動器;
●電源開關;
●電話網的振鈴電流;
●信息處理設備產生的周期性脈沖。
)在大樓外部存在下列的干擾源,且處于較高電磁場強度的環境:
●雷達;
●無線電發射設備;
●移動電話基站;
●高壓電線;
●電氣化鐵路;
2023/2/2 綜合布線技術基礎
127.0.0.1/Article/78.html 10/13
●雷擊區。
C)周圍環境的干擾信號場強或綜合布線系統的噪聲電平超過下列規定
●雷擊區。
C)周圍環境的干擾信號場強或綜合布線系統的噪聲電平超過下列規定時:
●對于計算機局域網,引入10kHz~600MHz以下的干擾信號,其場強為1V/m;600MHz至80MHz的干擾信號,其
場強為5V/m。
●對于電信終端設備,通過信號,直流或交流等引入線,引入RFO.15MHz至80MHz的干擾信號,其場強度為3V,
(幅度調制80%,1kHz)。
●具有模擬/數字終端接口的終端設備,提供電話服務時,噪聲信號電平應符合表19的規定:
表19 噪聲信號電平限值表
注:噪聲電平超過-40dBm的帶寬總和應小于200MHz。
當終端設備提供聲學接口服務時,噪聲信號電平應符合表20的規定:
表20 噪聲信號電平限值表
注:①噪聲電平超過基準電平的帶寬總和應小于200MHz。
②基準電平的特征:1KHz~40dBm的正弦信號。
● ISDN的初級接入設備的附加要求,在10秒測試周期內,幀行丟失的數目應小于10個。
●背景噪聲最少應比基準電平小-12dB。
d)綜合布線系統的發射干擾波的電場強度超過表21的規定時:
表21 發射干擾波電場強度限值表
注;①A類設備:第三產業;B類設備:住宅。
②較低的限值適用于降低頻率的情況。
(2)綜合布線系統與其他干擾源的間距應符合表22的要求:
表22 與其它干擾源的間距表
注:①雙方都在接地的線槽中,且平行長度≤10時,最小間距可以是1cm。
②電話用戶存在振鈴電流時,不能與計算機未來在同一根對絞電纜中一起運用。
③綜合布線系統應根據環境條件選用相應的纜線和配線設備,應符合下列要求:
a)各種纜線和配線設備的抗干擾能力,采用屏蔽后的綜合布線系統平均可減少噪聲20dB。
)各種纜線和配線設備的選用原則宜符合下列要求:
●當周圍環境的干擾場強度或綜合布線系統的噪聲電平低于表19的規定,可采用UTP纜線系統和非屏蔽配線
設備,這是鋼纜雙絞線的主流產品。
●當周圍環境的干擾場強度或綜合布線系統的噪聲電平高于19的規定,干擾源信號或計算機網絡信號頻率大
于或等于30MHz,應根據其超過標準的量級大小,分別選用FTP、SFTP、STP等不同的屏蔽纜線系統和屏蔽配
線設備。另外,表22要求的間距不能保證時,應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
●當周圍環境的干擾場強度很高,采用屏蔽系統已無法滿足各項標準的規定時,應采用光纜系統。
●當用戶對系統有保密要求,不允許信號往外發射時,或系統發射指標不能滿足表21的規定時,應采用屏蔽纜
線和屏蔽配線設備,或光纜系統。
(3)綜合布線系統采用屏蔽措施時,應有良好的接地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保護地線的接地電阻值,單獨設置接地體時,不應大于4Ω;采用聯合接地體時,不應大于1Ω
●綜合布線系統的所有屏蔽層應保持連續性,并應注意保證導線相對位置不變。
●屏蔽層的配線設備(FD或BD)端應接地,用戶(終端設備)端視具體情況宜接地,兩端的接地應盡量連接同一
接地體。若按地系統中存在兩個不同的接地體時,其接地電位差不應大于 1Vr.m.s。
(3)每一樓層的配線柜都應單獨布線至接地體,接地導線的選擇應符合表23的規定。
表23 接地導線選擇表
(5)信息插座的接地可利用電纜屏蔽層連至每層的配線柜上。工作站的外殼接地應單獨布線連接至接地體,
一個辦公室的幾個工作站可合用同一條接地導線,應選用截面不小于2.5mm2的絕緣銅導線。
(6)綜合布線的電纜采用金屬槽道或鋼管敷設時,槽道或鋼管應保持連續的電氣連接,并在兩端應有良好的接
地。
(7)干線電纜的位置應接近垂直的地導體(例如建筑物的鋼結構)并盡可能位于建筑物的網絡中心部分。
(8)當電纜從建筑物外面進入建筑物內部容易受到雷擊、電源碰地、電源感應電勢或地電勢上浮等外界影響
時,必須采用保護器。
(9)在下述的任何一種情況下,線路均屬于處在危險環境之中,均應對其進行過壓過流保護。
●雷擊引起的危險影響;
●工作電壓超過250V的電源線路碰地;
●地電勢上升到 250V以上而引起的電源故障;
●交流50Hz感應電壓超過250V。
(10)綜合布線系統的過壓保護宜選用氣體放電管保護器。
(11)過流保護宜選用能夠自復的保護器。
(12)在易燃的區域或大樓豎井內布放的光纜或銅纜必須有阻燃護套;當這些纜線被布放在不可燃管道里,或
者每層樓都采用了隔火措施時,則可以沒有阻燃護套。
(13)綜合布線系統有源設備的正極或外殼,電纜屏蔽層及連通接地線均應接地,宜采用聯合接地方式,如同層
有避雷帶及均壓網(高于30m時每層都設置)時應與此相接,使整個大樓的接地系統組成一個籠式均壓體。
3.環境保護
在易燃的區域和大樓豎井內布放電纜或光纜,宜采用防火和防毒的電纜;相鄰的設備問應采用阻燃型配線設
備。對于穿鋼管的電纜或光纜可采用普通外護套。
利用綜合布線系統組成的網絡,應防止由射頻產生的電磁污染,影響周圍其它網絡的正常運行。
10.5.12 安裝工藝要求
1.設備間
(1)設備間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設備間應處于干線綜合體的最佳網絡中間位置;
●設備間應盡可能靠近建筑物電纜引入區和網絡接口。電纜引入區和網絡接口的相互間隔宜≤15m;
●設備間的位置應便于接地裝置的安裝;
●設備間室溫應保持在 10℃~ 27℃之間,相對濕度應保持 30%~80%。
●設備間應安裝符合法規要求的消防系統,應使用防火防盜門,至少能耐火1小時的防火墻;
●設備間內所有設備有足夠的安裝空間,其中包括:程控數字用戶電話交換機,計算機主機,整個建筑物用的
交接設備等。
(2)設備間的室內裝修、空調設備系統和電氣照明等安裝應在裝機前進行。設備間的裝修應滿足工藝要求,
經濟適用。容量較大的機房可以結合空調下送風、架間走纜和防靜電等要求,設置活動地板。
(4)設備間應防止有害氣體(如SO2、 H2S、 NH3、 NO2等)侵入,并應有良好的防塵措施,允許塵埃含量限
值可參見表24的規定。
注:灰塵粒子應是不導電的,非鐵磁性和非腐蝕性的。
(4)至少應為設備間提供離地板2.55m高度的空間,門的高度應大于2.l m,門寬應大于90cm,地板的等效均布
負載應大于5kN/m2。凡是安裝綜合布線硬件的地方,墻壁和天棚應涂阻燃漆。
(5)設備間的一般照明,最低照度標準應為150IX,規定照度的被照面,水平面照度指距地面0.8m處,垂直面照
度指距地面1.4m處的規定。
2.交接間
(1)確定干線通道和交接間的數目,應從所服務的可用樓層空間來考慮。如果在給定樓層所要服務的信息插
座都在75m范圍以內,宜采用單干線接線系統。凡超出這一范圍的,可采用雙通道或多個通道的干線系統,也
可采用經過分支電纜與干線交接間相連接的二級交接間。
(2)干線交接間兼作設備間時,其面積不應小于10m2。干線交接間的面積可按7~8倍配線柜占地面積考慮。
配線設備靠墻安裝干線交接間的面積為1.8m2時(1.2m×1.5m)可容納端接200個工作區所需的連接硬件和其
它設備。如果端接的工作區超過200個,則在該樓層增加1個或多個二級交接間,其設置要求宜符合表25的規
定,表中面積是按配線設備固定墻面所需面積,或可根據設計需要確定。
表25 交接間的設置表
注:任何1個交接間最多可以支持2個二級交接間。
表10.28是適合配線設備固定墻面所需面積,如采用19"標準機柜或配線架時,交接間所需面積約為19"標準機
柜或機架占地面積的7~8倍。
3.電纜
配線子系統電纜在地板下安裝方式,應根據環境條件選用地板下橋架布線法,蜂窩狀地板布線法,高架(活動)
地板布線法,地板下管道布線法等四種安裝方式。
配線子系統電纜宜穿鋼管或沿金屬電纜橋架敷設,并應選擇最短捷的路徑。
干線子系統垂直通道有電纜孔、管道、電纜豎井等三種方式可供選擇,宜采用電纜孔方式。水平通道可選擇
管道方式或電纜橋架方式。
一根管子宜穿設一條綜合布線電纜。管內穿放大對數電纜時,直線管路的管徑利用率宜為 50%~ 60%,彎
管路的管徑利用率宜為 40%~ 50%。管內穿放4對對絞電纜時,截面利用率宜為25%~ 30%。
允許綜合布線電纜、電纜電視電纜,火災報警電纜,監控系統電纜合用金屬電纜橋架,但與電纜電視電纜宜用
金屬隔板分開。
建筑物內暗配線一般可采用金屬配線材料或塑料管。由于金屬的配線材料有屏蔽作用,與強電(220V以上)管
線平行或交叉可以減少隔距要求,因此是首推方式。
參考標準
1.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 CECS 72∶97《建筑與建筑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定修訂本》
2.建筑智能化行業資訊2000年中文版《綜合布線系統國外標準》
3.中華人民共和國通信行業標準YD/T1013-1999《綜合布線系統電氣特性通用測試方法》